中日爆发,列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远东的 外交策略进行新的调整。英国同俄国在欧洲、近东以及在东亚长期对抗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 因此希望保持中朝 之间“宗藩”关系的现状, 以阻挡沙俄南下,但也不希望日本强大, 更不希望日本独占朝鲜,所以在拉拢利用日本的同时又予以限制。
从 19 世纪 80 年代起,英国逐步修改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公 开对日本的外交支持, 目的在于争取日本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同盟者。英国是西方列强中率先基本放弃对日本特权、与日本正式签订新条 约的国家。
英国在华权益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日本初期的行动尚未触及到英国, 所以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英国虽然曾经联合各国 共同“调停”,但并未全力去阻止。同时,英国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 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多于沙俄, 为阻止俄国东进和南下, 巩固并扩大它在中国、日本的权益, 英国对华、对日均加利用,但更侧重依靠日 益强盛的日本去牵制沙俄, 以防沙俄势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中国和朝 鲜进一步渗透。
英国曾试图构建一个旨在制衡俄罗斯的远东“三国同盟”(英国、日本、清廷)。1894年7月16日,英日双方签署《通商航海条约》,这一举动被视作英国对日本的进一步外交让步。该条约不仅被视为英国在关键时刻支持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明确信号,也成为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迅速发动对华战争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在甲午战争期间,英国表面宣称“中立”,实则并未置身事外。自战争爆发之初,英国便表现出对日本的偏袒与支持。
日本方面也深知,要使英国维持中立立场,接受中日之间的和约, 必须顾及英国的利益。尽管当时的日本还没有足够的资本用来在中国进行投资建厂,但仍然把允许日商在中国口岸“设厂制造”,作为马关和 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做法目的在于讨好英国。另外,英国还希望利用日本占领旅顺口一事,激化日俄关系。因此, 当俄 国政府准备就割占辽东半岛一事对日进行干涉, 向英、法、德三国提议采取联合行动时,英国拒绝与沙俄一起参加“干涉还辽 ”这一行动。
俄国从朝鲜问题发生以来,密切注意着东亚局势的些微变化。在甲 午战前和战争之初, 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完成, 俄国还要和列强争夺欧洲 利益,无暇分散更多的精力去顾及日本,只能采取暂时维持现状政策。
加之俄国对当时中日战事估计不足,没有料到中日问题会如此激化,和 许多列强一样, 对中国的军事能力估计过高,认为即便是双方交战,那么胜利的一方肯定是中国,形势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 1894 年 8 月 21 日大臣特别会议上,俄国政府议定:俄国对中日战争不应持积极态 度,并以恢复“现状”(即不让日本占有朝鲜)作为俄国外交政策的目 标。中日在朝鲜形成对峙后, 俄国主张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 否则日本 应负重大责任。
表面看, 俄国对日本的照会措辞严厉, 实际上,俄国并 不想因干涉过于露骨而暴露自己染指朝鲜的野心。同时也是未料到弹丸小国日本不但敢于发动侵略战争, 而且使战事进行得出乎意料。
俄国的传统政策是扩张远东势力,进而称霸亚洲, 对外扩张重点 主要在领土兼并, 朝鲜和中国东北正是其扩张目标。
黄俄罗斯计划
但俄国自身经济实 力较弱,还未敢轻举妄动, 只是一直警惕着日本的动向。沙皇政府不反 对朝鲜脱离中国而完全独立,但也不希望朝鲜为日本控制,所以日本的节节胜利让俄国很是意外。1895 年 2 月 1 日,俄高级大臣宫廷特别会议 决定,如果俄国的“重大利益”受到损害,就要同欧洲各国商讨是否进 行干涉。财政大臣维特就战争中俄国应取的立场发言说: “在中日战争 中,我们应依旧暂时采取不干涉政策, 但同时我们应准备应付任何事变。随后,一些俄国军舰被派 往远东水域, 以加强俄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使之超过日本,为以后 的行动做准备。
2 月 19 日,日本驻彼得堡公使西德二郎曾向俄国示意“日本将要 求占有旅顺口或威海卫”,俄国政府并未发表明确意见。在动身 赴马关谈判前,亦曾试图与俄国公使就俄国进行干涉一事达成某种协议, 俄国外交部拒绝做这样的承诺。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和谈 开始以后,俄国的政策逐渐有了转变。尤其是 4 月 1 日,日本公布媾和条件后,早把中国东北作为攫取目标的俄国反应强烈。4 月 6 日,刚刚 上任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奏报: “日本所提和约 条件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他们完全占有旅顺口所在地的半岛,由 我国利益来看,此种占领是最不惬意的事实。”
1895 年 4 月 11 日,沙皇在彼得堡召集特别会议,商讨对策。侍从 武官长万诺夫斯基说:“必须试用外交方式使日本政府放弃满洲,如果外交不管用,则可使用武力。”
沙俄视中国东北为禁脔,不容他人染指,日本强占辽东半岛将威胁 沙俄在东北的独占利益,因此决定不惜一战也要把日本势力逐出辽东,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与控制,获取更多权益。
德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加紧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
中日战争之初,德国也采取不干涉态度。1894 年 7 月 16 日,德国外交 副大臣罗登汉男爵在致侍从参事基德伦公使公文中就说: “我们因为考 虑到,英、俄两国是对于朝鲜生存问题最有关系的,而这个问题可能引起两国利益之冲突,我们回答,我们无干涉之任务。“不干涉 ”、“为和平方向努力”,目的都是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转移俄国对欧洲的视线,避免德国和俄国的冲突。
德国虽然表示不干涉,但在俄、法有意发起干涉时,决定参加共同干涉。德国也想以“干涉还辽”有功向清政府敲诈,索取相应“酬劳”,希望实现“德俄合作干涉之结果,可能由中国获得以海军军港或煤站之割让 ”, 即扮演中国的“恩人”,乘机从中国索取一个海军基地,扩张 德国在远东的侵略势力。同时把俄国拖进远东政治纠纷中来, 减轻俄国 在欧洲对德国的压力,俄国的注意力移向东方,借此使日俄关系紧张化, 削弱俄法同盟。
德国殖民地
我们再来看一下法国,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一直处心积虑对德复仇,“联俄制德”是 其外交政策的核心。1892 年,缔结俄法同盟后,在远东的法国出于在欧洲和在亚洲的利益考虑, 愿与沙俄采取一致行动, 绝对不能放弃与俄国的联盟。
此外它也想借此向清政府邀功索赏,“取得海南岛旁中国一小岛”,并包揽贷款,夺取利权,开放中国南方各省以供法国贸易,在那里取得有利的承租权,并把中国与东京的边界作有利 于法国的“修改”。
为此,作为俄国的同盟国的法国,权衡利害,决定 参加干涉。1895 年初,法国外交部向庆常渗透:“和局已与英、俄商, 极力调处.俟倭说出索项,即为参酌,并嘱施使出力。滇界已定,仍愿商务 早定,更感睦谊。”
三国发起干涉:
《马关条约》签订的同一天,沙俄发表声明, 劝告日本放弃占领辽 东半岛,并希望法、德两国采取共同行动,指出: “如日本不接受此项 友谊的劝告, 俄国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 ”
4 月 23 日,俄、德、法三国公使到外务省面见 林外务次官,声称各自接本国政府训令,就中日媾和条约中有关割占辽 东半岛一条提出异议。
俄国公使提出的口头备忘录如下:“
俄国皇帝陛下之政府,兹查阅日本国向中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对辽东半岛归日本所有一节,不但认为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以上实对将来远东之永久和平发生障碍。
因此,俄国政府为了向日本国皇帝陛 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诚实之友谊,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放弃确实领有 辽东半岛一事。”
德国公使提出备忘录:“德国政府看到日清讲和之 条件,不能不认为贵国所请求之占有辽东, 将置清国首都于永远不安全 之地位,且使朝鲜之独立亦化为泡影,从而成为东亚持久和平之障碍。
故此本国政府劝告贵国政府放弃对辽东之永久占有。 ”法国公使提出 备忘录:“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之意见认为:占有辽东半岛,将危及清国 之首都,使朝鲜国之独立归于有名无实,且对远东之和平设置永久之障 碍。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于兹重申 :为对日本帝国政府表示友谊, 故希帝国政府放弃对该半岛之确然占有。 认为给予友谊之劝告, 乃是法 国政府之义务。”
俄、德、法三国在利害关系促使下,暂时勾结在一起,联合对日发起干涉。
清政府的回应
三国干涉发起后, 清政府首先面临《马关条约》是否如期互换的问 题。4 月 17 日,《马关条约》签订,4 月 21 日条约到京,4 月 22 日, 孙毓汶、徐用仪把文本拿给光绪皇帝请示用玺, 光绪皇帝迟疑不决。国 内反对签约的声浪高涨, 从文人举子到各级官吏,再到广大将士,愤然 而起,4 月 22 日的当天,在北京即发生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公 车上书”事件,发出拒和、变法的号召。
4 月 23 日,清政府当中有一百 二十多名各级官吏上奏,“有请廷议者,有驳条款者,有劾枢臣者 ”,“大 率谓和约当毁 ”。至于广大清军将领,“一闻和约,义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诸将或号泣谏言, 愿决死战,不肯以寸土与人”在朝 野内外一致要求废约再战的促使下,光绪皇帝“意欲废约颇决。 ”
正在此时,传来三国发起干涉的消息,光绪皇帝和他的老师翁同龢 等得知后,君臣极为兴奋,认为“此不啻于和战两途之外,别辟新径, 大可以借外援以达到废约之目的也 ”。清政府幻 想以三国的干涉为契机,实现“废约再战 ”。
这时,清政府得知日本与三国的交涉, 又有新变化,交涉中日本允诺归还辽东大部, 而仍然想要保留旅顺、 大连两个港口以及金州一 带,三国则仍不同意。 李鸿章认为“窃闻三国劝缓批准, 各外部并未明言, 似难援 为确据;若径告日本,恐彼藉口责我反约。”导致和谈破裂, 再引发战争。李鸿章认为, 只有《马关条约》早日签订, 列强不会坐视日 本在中国的所为,那时中国才会有所转机。
但三国对日本的态度都很慎重,不想过分刺激日本,过早卷入中日 漩涡,所以在形式上尽量避免将中日和约与三国干涉混为一谈。俄、德、 法更不准备真的推翻已经签订的《马关条约》,因为也想通过这个条约 为自己谋利。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突然联手向日本发出照会,要求其放弃辽东半岛。消息传来,清廷上下顿时燃起一线希望——或许能借三国之力修改条约,挽回部分利权。
光绪皇帝紧急行动,一边派大臣频繁走访俄、法使馆,一边电令驻外使臣许景澄、庆常等向三国致谢并打探虚实。清廷最关心两个问题:三国是否真愿动用武力逼迫日本?能否助中国推迟换约日期?
然而希望很快落空。德国明确表示“换约必须照旧举行”,更警告清廷若不批准条约,将“听中国自决命运”;法国也冷淡回应,拒绝进一步施压日本。最让清廷意外的是首倡干涉的俄国——其态度突然转变,称“换约一事中国自能办理”,不再支持延期。
日本虽同意归还辽东,却坚决拒绝延缓换约。伊藤博文直接电告李鸿章:“无论何情形,互换必不能缓”。与此同时,直隶总督王文韶奏报军事溃败、战力已竭,彻底击碎清廷再战的幻想。
5月8日,光绪皇帝最终用玺批准《马关条约》。一场试图借外力延约改约的努力,在列强的现实利益算计和日本的强硬态度下彻底失败。清政府在焦急等待中寄托的最后希望,终成泡影。
1895年5月8日,中日《马关条约》在烟台如期换约,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彻底屈服。然而,换约前的最后时刻,清廷仍在外交夹缝中绝望挣扎。
尽管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企图借此延期换约、争取更多利权。三国公使甚至于5月8日上午告知清廷“日本放弃辽东”的消息,大臣们一度“乐不可支”。但日本态度强硬,要求必须如期换约,甚至威胁“再用兵于两国利益均有损害”。清代表伍廷芳试图在换约时附加“归还辽东”和“台湾民众抗议”条款,遭日方断然拒绝。
光绪皇帝最终在5月8日下午4点电旨批准换约。当晚10点,距停战期限仅剩2小时,中日双方在烟台顺德饭店(实为德国“海滨饭店”)完成换约。李鸿章曾接到日本同意延期5日的电报,但消息传递延误,换约已成定局。
《马关条约》不仅割让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更暴露清政府的软弱与外交孤立。光绪帝在后续朱谕中痛陈:“万分为难情事,天下臣民皆应共谅”,却无法掩盖落后挨打的现实。
求法保台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割让日本的消息引发举国震怒。清政府在无力独自对抗日本的情况下,竟将保住台湾的最后希望寄托于法国,展开了一场仓促而屈辱的“求法保台”外交挣扎。
早在三国干涉还辽时,清政府已暗中谋划“以利换台”。张之洞等人提议以“开矿权”“领土补偿”等条件引诱法国出兵护台,甚至承诺“以酬英利益酬法”,几乎不惜一切代价。清廷急令驻法使臣王之春与法外交部密商,试探“法若以兵力助战废约,中国必厚报”。
法国虽一度表现出“保护台澎之意”,但其真实意图是扩大在华利益,而非真心助清。法外部提出须“先立一约”作为出兵依据,实则想借此攫取越南边界特权或东南沿海利益。然而,法国最终因顾忌日英反应且缺乏实际利益驱动,拒绝了清政府的请求。
清廷的乞求彻底落空,台湾军民只能独自面对日军的进攻。尽管唐景崧、刘永福等人组织抵抗,甚至发出“愿结法另创东南洋世界”的悲鸣,但缺乏中央支持,台湾终告沦陷。
企图以割让利益换取列强干预,最终却沦为列强博弈的棋子。弱国无外交,唯有自强方能守护国土!
收回辽东
1895年10月,清政府被迫以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从日本手中收回本属于自己的辽东半岛。这场看似“胜利”的三国干涉还辽,实则是列强分赃的游戏,而中国成了最终的埋单者。
5月10日,日本明治天皇宣布接受三国劝告放弃辽东,但暗中索要巨额补偿。清廷起初幻想依靠俄国“帮助到底”,免除赎费。光绪帝多次电令驻俄公使许景澄“竭力驳阻”,甚至提议“割新疆数城予俄为谢”,但俄国冷淡回应:“不给费断不能办”。
日本起初索要1亿两,后自减至5000万两。俄、德、法三国经过数月拉锯,最终于8月19日达成一致:赎费定为3000万两。清政府试图讨价还价,哀求减至1500万两,却遭三国断然拒绝。德国直言:“事已定局,非本部推诿”,俄国更警告“若撇开三国,恐不易收束”。
10月20日,李鸿章与日使林董在北京谈判。日方态度强硬:“偿款数目已由三国定议,无可更改”。11月8日,清廷被迫签署《辽南条约》,规定中国支付3000万两后三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为凑齐赔款,清廷早在7月已举借俄法外债,财政彻底陷入深渊。
三国干涉看似“助华”,实为争夺远东利益:俄国欲南下辽东,德国觊觎胶州湾,法国图谋西南。日本虽退辽东,却凭3000万两赎金(相当于《马关条约》赔款的1/6)进一步扩充军备,为日后侵华埋下伏笔。
干涉还辽后,列强以“有功于华”为借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1896年诱签《中俄密约》,夺取中东铁路筑路权,强租旅顺、大连,德国1897年武装占领胶州湾,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控制两广、云南路矿特权。英国租借威海卫与九龙半岛,巩固长江流域势力。
中国海岸线再无自己的军港,谭嗣同悲叹:“四万万人同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为支付2.3亿两对日赔款(含赎辽费),清政府举借巨额外债,1895年俄法借款(4亿法郎)、1896年英德借款(1600万英镑)、1898年英德续借款(1600万英镑), 借款以海关税、盐税为担保,列强直接控制中国财政命脉; 资本输出加剧:筑铁路、开矿山、设工厂,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
清政府试图“联俄制日”,结果反陷深渊: 依赖俄国调停,却换来《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英国冷眼旁观,日本怀恨在心,十年后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列强默契瓜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中东铁路
自强是唯一出路,乞求外援终被反噬,唯有实力才能捍卫主权,列强行动皆为本国利益,任何“帮助”都标好价码,盲目“以夷制夷”只会成为棋子,失去战略主动权。
三国干涉还辽是19世纪末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它撕下了列强“友好”的伪装,暴露了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国际博弈中,弱者没有同情牌,只有自强才能打破枷锁。
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